滕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建院区 投资 滕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滕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2024-07-15 07: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滕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滕政发〔2021〕10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滕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企事业单位:

《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滕州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滕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8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 年 8月

目录

第一章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1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1

第二节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10

第三节2035年远景目标11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12

第一节指导思想12

第二节基本原则12

第三节发展定位13

第四节主要目标14

第三章坚持创新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16

第一节加快核心技术突破16

第二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17

第三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19

第四节发挥人才关键作用20

第五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21

第四章做强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3

第一节推动工业强基增效23

第二节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31

第三节超前布局未来产业35

第四节深化经济领域改革37

第五章扩内需促开放,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39

第一节深挖内需释放活力39

第二节扩大精准有效投资41

第三节拓宽领域扩大开放42

第六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44

第一节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44

第二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47

第三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50

第七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51

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1

第二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2

第三节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54

第四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5

第八章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56

第一节构建“一核三区多点”发展格局56

第二节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57

第三节统筹三类空间布局,坚守三线要求58

第四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品质59

第九章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61

第一节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61

第二节推进重点污染系统治理62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63

第四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64

第十章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65

第一节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65

第二节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7

第三节打造更高水平健康滕州69

第十一章增进民生福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71

第一节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71

第二节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72

第三节全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74

第十二章坚持德治法治相结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75

第一节建设美德滕州75

第二节建设文明滕州75

第三节建设法治滕州76

第四节建设平安滕州77

第十三章凝聚强大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78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78

第二节凝聚开拓奋进合力79

第三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79

第四节强化规划评估监督80

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滕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按照中共滕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是未来五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汇聚全市人民共同愿景意义重大。

第一章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重大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是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五年。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期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和枣庄市委市政府“先把经济搞上去”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深化美德滕州、文明滕州、富强滕州发展导向,率先走出“五闯五攻五样板”发展之路。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市人民众志成城,排除万难,敢于牺牲,控制疫情,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运行平稳有序。2020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25.6;可用财力比“十二五”末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十二五”末增长20.4;重要粮食农产品得到有效供给,粮食总产量达到85万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485元,年均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86元,年均增长7.5。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9.1、38.2和26.3,分别达到 276亿元、385亿元、42亿元。

——动能转换成效初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由2015年 11.2:53.6:35.2调整为 10:45.5:44.5,第三产业占比提高9.3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培育建设成效显著,实施滕州市重点项目395个,187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投资1055亿元,列入枣庄市重点项目103个、省重大项目 11个。29个项目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强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成立滕州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暨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中科院化工新材料创新与产业化联盟,与中科院、华中科技、北理工、北航、山大、西安交大等8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举办高规格产学研活动20余次。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80余项,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71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9,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55提高至“十 三五”末的2.84,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平台达110家。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先后入选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机床产业)试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机械工业引领高质量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成功通过复审。益康药业获评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联水泥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普鲁特机床国家04重大专项“国产光栅制造技术在数控机床运动精度提升中的示范应用”顺利通过院士和专家鉴定,鲍沟中国玻璃城获评省级工艺玻璃特色产业小镇,大明消毒等11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瞪羚企业”,腾达紧固科技等4家企业获评省“制造业单项冠军”, 山森数控等 4家企业获评省中小企业“隐形冠军”,联泓新科获评省优秀企业并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到4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到47家。服务业提档升级。新增规上服务业及限上批零住餐企业 72家,万达广场、人和广场、中万国际广场、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红鹦鹉传媒、九伍传媒等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22处,“墨子鲁班故里·湿地红荷之都”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荣登中国诗意休闲百城榜,获评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市从事电子商务企业达到870多家,开设网店超过17600家,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 60余家,新认证“三品一标”223个,恒仁工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先后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和首批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县。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美丽宜居乡村644个,城乡环卫一体化规范运行,21个镇街驻地实现机械化深度保洁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完成“四好农村路”596公里、农村公路路面大中修626公里;探索出有动力、微动力、零耗电、无动力生物氧化塘及纳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五种模式”,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逐步提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了“e呼善应”社会治理品牌。探索建立了“三三制”多元化解综合机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956件,调解成功6804件,调解成功率98。开展普法活动5000余场次,举办“法治讲座”和“法治培训”300余场次,受教育人员50余万人次。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投资1.49亿元为 1114个村(社区)新安装监控设备7798个,完成公安“天网”工程。

——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改革攻坚迈出新步伐。“五闯五攻五样板”扎实推进,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机构改革、公车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完成, 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窗受理”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不断深化,实施关联事项“一链办”,营业执照、刻制公章、申领发票3个环节实现并行办理,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所有手续办理;“一网通办”成效显著,全市279项行政许可事项和2889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上网运行,累计办件216万件。获评山东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国企国资改革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将原来隶属于23个部门的 142家国有企业整合重组至目前的76家(其中,一级企业11家),压缩比例46,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全市新引进金融机构 10家,金融机构发展到62家,各类存款余额较“十二五”末增长69.54,贷款余额增长44.08。新增A股中小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 46家。金融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房抵押贷款、农业政策保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870个,新增合同外资4.2亿美元,进出口实绩企业发展到210余家,获评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与欧盟、日本等 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生态修复强力推进。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顺利通过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试点评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6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面积18.7万亩,森林抚育面积2.5万亩,建成了荆河、郭河等10大湿地。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平方公里,建成7处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完成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修复破损山体13处,累计盘活各类低效闲置土地9300余亩。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开展大气污染源专项整治行动,细颗粒物PM2.5 浓度累计降低26.6。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国控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实施了北沙河上游、郭河流域、新薛河等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多层次完成水利投资30亿元,实施三河、七库、八闸坝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综合治理骨干河道62公里,加固小型水库21座,建设闸坝9座,改建排灌站18座,万元GDP用水量降至 37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 26万立方米,获评全国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538个村(居)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工业绿动力”行动,加强高耗能行业管理,推动列入“百千万”行动的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和能耗总量“双控”管理,做好煤炭消费压减工作,全部清理取缔了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面禁止城市建成区露天烧烤,室内烧烤均配备油烟净化设备。光大能源垃圾发电项目投入运营,全域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推进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

——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全市纳入“十三五”规划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共40个,完成搬迁居民 17119户,改造房屋面积46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3.1 万套、370万平方米。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2亿元,争取政策性贷款支持65.79亿元,10万城镇居民住上新居。实施52项 15.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工程。先后获评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级新型中等城市试点、省“多规合一”试点、省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试点。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25亿元,实施154项基础工程建设。荆泉路和振兴路全线贯通,愚公桥等75条道路桥梁新建改造完成,新增道路里程约26公里;新建改建燃气、供热管网300余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网35公里、排水管网50公里;实施 12项绿化精品工程,新增绿化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实施平安路等10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5.4公里。实施鲁班大道、龙泉南路等40余条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复铺提升道路290余万平方米。枣菏高速滕州段、省道343北留线、省道345枣济线等干线道路建成通车,枣滕BRT/B6线、滕州新港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完善。高标准建设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市、镇两级智慧城管基础平台实现全域覆盖。扎实推进道路机械化深度保洁,机械化洒水、洗扫作业覆盖率达95。建成投入使用公厕 44座、垃圾中转站5座。在全省县域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建市民公园等街头游园50余处,省、市级花园式单位(小区)达到168个。城乡统筹持续深化。做好“多规合一”工作,完成全市17个镇总体规划编制。大力实施农村“五化”“七改”工程。深入开展镇域路域环境整治,累计投入资金1.86亿元,路面硬化81万平方米,立面改造34万平方米,打造生态街巷233条,示范片区44个,示范路段72条,超额完成410座农村公厕建设任务。成功创建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79。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达165 万人,位列全省县级首位。

——民生福祉达到更高水平。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 2.1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32个,5.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代表枣庄市顺利通过省评估验收。稳就业扎实推进。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2.86,低于3.5的调控目标。社保范围持续扩大。新增城镇职工参保人员5万余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2407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基础养老金达118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320元,城市低保提高到每人每年 6000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金分别达到每人每年9000、5616元。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累计投入29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学校58处、城区学校25处,新建改扩建校舍7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6万个,在全省率先完成中小学“大班额”清零任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7 处,创建省级示范园、中心园 62处,获评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滕州一中入选全国百强中学。医养健康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持续深化,县域就诊率近96,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市中心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县级医院百强前10名,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进入试运营,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规模养老机构发展到29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到22个,农村幸福院发展到63个,养老床位累计7000张。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岗上遗址成功晋升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成功落户滕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晋级国家一级馆,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研究博物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晋级国家二级馆。镇街、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获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中国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城市”。体育中心游泳馆建成使用,新建社会足球场地21块,新增各类体育俱乐部健身场馆39家,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8平方米。国防动员、档案史志、地震气象、公安、消防救援、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科协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第二节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处于跨越式发展的特殊历史节点,滕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从国内外形势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重大疫情影响深远,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系列重大战略相继落地,立足国内超大市场优势,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山东省聚焦“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深化实施八大发展战略,聚力突破九大改革攻坚,做强做优“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枣庄市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精心打造品质城市,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从面临的发展机遇看,以5G、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加速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市场格局迎来新一轮重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区域战略,有利于我市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枣庄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一主、一强、两极、多点”的市域发展格局,把滕州作为“一强”予以重点支持,确保滕州持续走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向上、求变求强,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为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从面临的风险挑战看,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出新挑战;区域竞合态势加速演变,区域竞争环境更加激烈;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增强,对加快绿色转型提出新的要求。从面临的困难问题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传统产业占比高,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民生领域存有短板,公共服务供给尚有不足,脱贫成果还需巩固,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存在薄弱环节。受疫情防控常态化交迭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我们要持续贯彻中央、省委、枣庄市委决策部署,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奋发有为做好自己的事,于变局中开创滕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2035年远景目标

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开放活力、文化软实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进入全国县域前列。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现代产业强市;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滕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法治滕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健康强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建成现代农业强市、交通强市;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牢高质量发展主题,锚定高品质生活目标,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高效能治理保障,扭住高标准安全关键,夯实高素质干部队伍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民生优先五大战略,在新发展格局中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全力打造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奋力谱写美德滕州、文明滕州、富强滕州建设新篇章。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 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机制障碍,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全面协调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

第三节发展定位

——新时代县域经济强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大“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力度,统筹推进现代工业提速振兴、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做强产业实力,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京沪廊道先进制造业基地。聚焦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努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全国知名商贸集散地。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推动专业市场提档升级,提升集约化、品牌化、电商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培育智慧物流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抢抓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机遇,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滕州样板。

——新时代历史文化传承新高地。大力弘扬墨子创新精神、鲁班工匠精神,提升“一塔六馆”历史文化展现力,做好“北辛遗址”“岗上遗址”“滕国故城”“薛国故城”发掘和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第四节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发展质量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显著提升,地方财力不 断增强,全国百强县、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地位持续巩固提升,GDP突破 1000亿元。

——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进步。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市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更趋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完成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任务。

滕州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50

1000

6

预期性

3.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55.7

80

>7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0

65

1.6

预期性

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24

30

4.6

预期性

5.进出口总额(亿元)

42

56

6

预期性

创新驱动

6.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84

3.0

1.1

预期性

7.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2.86

4.2

8

预期性

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个)

92

150

10

预期性

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6

45

4.6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6

与GDP增速同步

预期性

11.城镇调查失业率(%)

2.86

21

约束性

19.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

63.66

约束性

20.地表水好于三类水比例(%)

100

约束性

21.林木覆盖率(%)

30.98

32.5

1

约束性

22.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23.4

130

1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17

完成省、枣庄下达任务

完成省、枣庄下达任务

约束性

24.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326

完成省、枣庄下达任务

完成省、枣庄下达任务

预期性

——民生福祉保障再上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就业保障更加充分,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高度。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效果更加显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新突破。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法治滕州建设成效显著,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司法公信力明显增强。

第三章坚持创新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持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节加快核心技术突破

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新发展理念,立足我市现有产业现状,围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等重点产业,紧盯前沿技术、前沿领域、前沿模式发力,积极研发和引进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产业创新升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

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与创新。依托我市数控机床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研发新型数控车床、数控镗床、数控磨床、数控重型金切机床、齿轮加工机床、特种加工机床、数控金属成形机床、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式加工中心、高速铣削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

加强高端化工领域技术研发与创新。依托中国化学鲁南产业技术(氢能)研究院、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等平台,联合科研院所开展工程化放大研究,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清洁高效气化、三聚甲醛中试(侧线)、甲苯-甲基环己烷(MCH)加氢/脱氢、醋酸法丙烯酸、醋酸甲酯路线MMA、中科院化工新材料非光气法制备XDI等中试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

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与创新。依托北玻院、恒瑞磁电、金晶玻璃等企业,研发航空用轻合金材料、电子信息用关键材料、高端伺服电机用热压磁环及热压磁粉、新型稀有稀贵金属材料、8.5代 TFT-LCD及以上玻璃基板、显示面板用高强盖板玻璃、钢化真空玻璃、3D曲面超薄玻璃、高性能石英玻璃等产品。加大纺粘复合医用无纺布和木浆复合水刺无纺布新技 术的研发力度,开发纺粘无纺布和木浆复合无纺布的高端制品。

第二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创新链和创新企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培育联泓新科、鲁南化工、威达重工、山森数控、中材锂膜、恒瑞磁电、益康药业、威智医药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扩大企业创新协作范围,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合作和产品创新活动,促进一批科技项目在滕州落地转化。支持科技创新骨干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优化培育入库标准,对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强化跟踪辅导服务,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格局。强化奖励激励政策引导,提升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持续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等行动,培育更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持续推行一站式申报管理和跟踪服务,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探索入库企业评估和 动态管理机制。引导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推动一批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券、科创贷推广应用力度。

第三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平台建设顶层设计,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建立层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多元、功能完备、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2025年,市级以上科技平台达到260家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10家以上。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针对解决制约我市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建设北理工鲁南研究院、滕州华数智能制造研究院、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西安交大机械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墨子科创园、大数据产业园等平台载体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合作,大力推进不同产业不同领域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力争更多国家级平台分支机构在滕州落地。

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国际合作基地等人才平台,加快高校优势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创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健全完善研发平台绩效评价机制,着力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

加快创新孵化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化、市场化孵化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投资,推动更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在滕州转移转化和示范应用。

第四节发挥人才关键作用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引领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集聚地、转化地。

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技能型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协调发展,形成各类科技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以各类研发平台为载体,系统培养大批产业关键领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不断提升本土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弘扬墨子创新精神、鲁班工匠精神,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和“滕州工匠”。壮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加强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围绕我市的重点产业领域,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重点扶持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培育知名“滕商”。

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抓住用好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加强重点领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深入实施“科技联姻”工程,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九大产业,面向海内外广揽一批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集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聚焦“八大”产业,绘制“人才地图”,建立人才库,靶向引进重点领域人才,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鼓励用人单位以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服务外包、技术入股等形式柔性引进创新型、技能型和管理型高端人才。举办高层次人才论坛或峰会,搭建高层次人才沟通平台,推进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化,以产业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十四五”期间,引进“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200人以上、本硕博3000人以上。

塑造聚才用才优良环境。进一步完善引才用才机制和各类配套制度,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坚持“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发展,积极为专家人才推荐申报“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枣庄英才”等人才项目,提供人才创新大舞台,使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积极承接人才和项目转移,推行“人才飞地”模式,鼓励在发达地区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机制。推广人才工作站,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梳理完善人才领域行政服务事项目录,深化人才领域“一次办好”改革。加强人才队伍服务保障,建立专员服务队伍,实行“店小二”“一对一”跟踪服务模式,为人才工作、生活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让滕州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第五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打造创新主体高效协作、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创新政策激励相容、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新生态。

构建市场导向创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研发方向、技术路线选择及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增强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和产业化中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主体、受益主体、合作主体。加快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实行“揭榜制”,一般项目实行竞争立项和定向委托制,部分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

完善政府激励创新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普惠性科技政策供给,推进优惠政策落实,在平台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专利技术引进与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发挥好科技创新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作用,不断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健全社会多渠道、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大力招引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股权投资机构,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广“科创贷”“人才贷”等政策性融资产品,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打造协同联动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企业技术需求库,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坚持重点突破、方式创新、企业主体、一体推进的原则,深化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开展精准对接、精准引进,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向更高水平发展。围绕“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完善“国家研发平台+研究院+公司”合作模式,积极打造协同联动、融合发展、互惠共赢的协同创新体系。

第四章做强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紧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聚力聚焦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文创旅游、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推动工业强基增效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两区四园五基地”发展水平

——滕州经济开发区。优化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持续深化“管委会+公司+基金”改革,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双提升”、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双融合”、高科技产业与高级人才“双落地”,健全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园区建设机制,加快推进滕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升承载能力,集中力量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

——滕州高铁新区。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调整,释放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功能分区,加快智能家居、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导入,完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配套,尽快突破核心起步区,加快与主城区互联互通步伐,聚集商气人气,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创新智慧、绿色协调、宜居宜业、精致美丽新城区。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依托园区内骨干企业,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探索推行“政企结合”模式,引入企业化运营管理,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园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一体化,建成国内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

——墨子智能制造产业园。瞄准智能制造,加快智能制造小镇建设速度和项目招引进度,推进北航航空发动机叶片研发生产基地、北理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力争用3到 5年时间,规模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循环经济产业园。统筹园区规划建设、要素资源配置,依托田陈富源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充分发挥热电优势,招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尽快落地、集聚发展。

——绿色制造产业园。依托恒仁工贸、辛化硅胶、连云山建材等产业优势,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新材料、绿色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到“十四五”末,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化与中国建材集团合作,大力推进锂电池隔膜、航天特种树脂、电力复合材料、桥梁及海洋工程复合材料项目建设,打造膜材料研发生产供应、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基地。推动太阳能、空气能等产业链延伸拓展,尽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高端玻璃制造基地。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深化玻璃行业技术改造,抓好省级玻璃质检中心运行,加快推进金晶玻璃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建设,大力发展曲面玻璃、超薄玻璃、光学玻璃等高端玻璃。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形成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原料药和新型制剂、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等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食品工业基地。依托今缘春生态酿酒园、盈泰集团、春藤食品、新东谷面粉等龙头企业,持续招大引强、培优扶强,加速增量崛起和存量扩张,推动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煤焦化产业基地。以省化工重点监控点为载体,加快煤焦化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谋划煤基新材料基地建设,加快煤焦化全链条发展、纵向延伸,提高安全和环保水平,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打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产业。抓住京沪铁路沿线高端装备产业带机遇,以精密化、数控化、智能化为导向,重点发展高端精密机床及功能部件、航空发动机叶片、特种装备、专用设备、高端墨子科创园智能制造小镇项目、三维绿色集成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山森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气配套产业园项目、奚仲能源智慧矿山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山东圣诺实业清洁能源谷电综合利用成套设备生产项目、普鲁特高精密主轴单元项目、海鲲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项目、沃达内高压成型成套设备及精密伺服液压机项目、山东凯尔文智能环保设备制造项目、三合机械精密制造项目、威达重工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项目、山东鼎梁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项目、鑫泰数控军工智能装备项目、普汇森通讯设备生产制造项目、鲁南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富耀智能包装设备建设项目、清峦集团智能制造基地、山东民创重工高端液压机械项目、纳旭科学仪器生产项目、滕州奚仲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百特电器小家电项目紧固件。引导大企业通过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先进基础材料与基础制造工艺企业、零部件企业和主机企业之间形成有效供应链和质量保证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竞争力,为主机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供支撑和保障。引导本地机床企业差异竞争、优势互补, 重点改造提升中小型机床、基础材料与零部件、农业机械、中小型工程机械和绿色矿山机械等行业发展动能。培植壮大威达重工、鲁南精工、山森数控、普鲁特机床、三合机械等骨干企业,推进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一批知名机床工具品牌,实现主导产品从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 巩固提升“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地位,建成以中小型高档数控机床、 先进基础材料与零部件等为特色的国内领先装备制造基地。

——高端化工产业。以鲁南化工、联泓新科、新能凤凰等企业为依托,以合成氨、甲醇为原料,做优做强氨基、醇基新材料两大产业链条,突出抓好鲁南化工高端化工示范转型项目、联泓新科先进高分子一体化基地和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放大产业集聚优势。氨基新材料,依托鲁南化工,以合成氨为原料,配套粉煤气化炉建设6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下游规划丙烯腈、乙醇胺等项目,延伸发展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以30万吨/年己内酰胺项目为起步,向下游延伸建设尼龙6聚合装置,形成合成氨→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系复合材料全产业链。醇基新材料,以甲醇、醋酸为原料,采用新技术生产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并延伸发展高吸水性树脂(SAP)、有机玻璃(PMMA),鲁南化工高端化工示范园暨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项目、国家煤基燃料轻型燃气轮机试验示范基地项目、联泓新科高端绿色润滑油基础油项目、聚合顺新材料项目、绿之能30万吨水处理剂项目、腾龙苯甲酸项目、山东亿盛二氧化碳及干冰生产项目、清泉化工硝酸异辛脂及过氧化物生产项目、山东弘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联泓新科EVA装置管式尾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联泓新科聚丙烯装置二反技术改造项目、联泓新科6.5万吨/年特种精细化学品项目、绿灵生物科技氰尿酸脱硝剂联产氯代异氰尿酸类水处理剂项目、山东康泓1400吨半导体关键新材料光刻胶及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建设甲醇制烯烃(MTO)项目,通过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耦合, 实现补链扩链。依托联泓新科,打造一条以低碳烯烃为原料, 生产先进高分子材料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烯烃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以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为代表的功能性化学品, 催化产生包装材料、汽车轻量化、电子化学品、建筑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高端和功能化学品海量的产品组合。

培植两大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以耀国新能源、光普太阳能、华闻太阳能等优势企业为基础,着力引进上下游关键技术配套企业,加快形成集上中下游于一体、契合度高的太阳能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光伏发电综合开发利用,支持晴阳新能源、华电山东新能源等企业建立安全、稳定、高品质的光伏电站。充分发挥田陈富源、光大国际的龙头带动作用,完善生物质能产业链,推动生物质能产业技术推广。依托中科福德、中科蓝天,加快变频补焓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恒温系统、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组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推广,打造热泵产业高端生产基地。突破工业副产氢纯化等核心技术,有序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物流等商用车率先示范推广,争创新能源应用示范市。新材料:围绕高速专用轨道、电力新型铜材等产品,加快金属新材料产业项目、新材料研究院和防鼠防蚁材料实验室等建设,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进驻,打造正威华能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中材锂膜,重点突破隔膜耐热性、超薄性、吸液性等关键技术,研发聚合物电解质隔膜、纤维隔膜等新型产品,打造国内一流膜材料制造基地。依托北玻院,发展海洋工程、航天特种聚合物、桥梁工程、通用航空复合材料等产品,加快推进北玻院先进复合材料项目,填补枣庄乃至山东省特种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空白,打造国内领先的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依托辛化硅胶,持续推进高档硅胶产品技术研发,建设国内一流无机硅化物产业基地。

华电50MW光伏发电项目、晴阳新能源滕州150MW农光互补项目明阳新能源滕州200MW渔光互补项目、合超电气高低压电控设备项目、红博特太阳能年产20万支中高温集热管及储能项目、中科蓝天地源热泵生产建设项目、鲁南中联光伏发电项目、枣矿田陈富源2×35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中核滕州8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滕州瑞科天启25万吨微矿分离示范项目、正威华能新材料产业项目、联泓新科先进高分子一体化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链项目、金晶玻璃Low—E节能玻璃产业链建设项目、山东水发新型建材项目、永锦医用新材料项目、宏泰功能化硅吸附材料项目、北理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孟玄新材料醋酐及醋酸纤维新材料项目、新诺科技新型环保脱膜隔离及固色增艳新材料加工项目、东方钢帘线生产项目、中材锂电池隔膜项目(二期)、中材科技膜材料公司年产1000吨玻纤滤纸生产线项目、坤诚玻璃纤维及玻璃纤维布加工项目、北玻院先进复合材料项目、东方油墨项目、雄狮高端节能幕墙项目、金骏高档陶瓷制品项目、辛诚全降解植物纤维环保餐饮具建设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应用,积极引进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智能终端、网络安全等设备企业。扶持“企业上云”,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企业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应用。支持箭波通讯、大汉智能、华中数控、清栾福星、翰林经纬等企业加快5G光模块、智能设备、新型电感元件等开发和应用。鼓励启迪亚都、鑫迪家居扩大智能全屋净化系统、智能家居等终端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大数据产业园为依托,打造规范化、前沿化、特色化、集群化、绿色化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

专栏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国家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平台、智慧滕州感知网络平台、机械机床创新协同服务平台(机械机床工业大数据中心)、中国铁塔5G新基建项目、翰林经纬项目、“全球影像”医疗服务大数据平台项目、创视数字文创产业园项目、云视科技电商直播产业园、城乡水务设施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食品轻工。以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为主导升级路径,发挥“中国马铃薯之乡”载体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马铃薯产业;鼓励支持春藤、东启、盈泰、鼎盛等企业加大自动化食品装备引进力度,应用数字化生产线,逐步提升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水平;鼓励恒仁工贸、大宗生物开发、东谷面粉等企业多层次、精深加工,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引导今缘春酒业开拓差异化消费渠道,研究探索个性化定制酒。依托滨湖禽蛋加工基地,做大禽蛋制品、藕制品等湖特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爱啤士精酿啤酒滕州酒厂项目、恒仁工贸玉米精深加工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春藤牧业肉鸡加工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

——玻璃建材。严格控制普通建筑玻璃新增产能,重点突破超薄、高强、无碱、镀膜等高性能产品关键技术,促进生产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支持金晶、华阳、丰华、金明等重点企业发展,加大对功能玻璃、艺术玻璃、制镜玻璃等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发展曲面玻璃、超薄玻璃、光学玻璃、丝印玻璃、立体彩镜玻璃、防弹玻璃、磁控镀膜玻璃等高端产品,打造全国玻璃深加工基地。依托鲁南中联、滕州中联、连云山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大力推进高端水泥和装配式建筑发展。

鑫迪家居工业4.0智能制造项目、今缘春生态酿酒园项目、爱啤士精酿啤酒项目、丽博家居智能制造4.0项目、赛迪乐节能中空内置磁控百叶窗生产项目、宇城玻璃新材料产业链高端智造项目、丰华玻璃中空内置磁控百叶窗项目、新远大新型石膏板项目、金晶玻璃四线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华怡服装年产300万件服装加工项目、山东汇志无纺布生产项目、通达海藻扩建项目、爱拉森高档非织造布及母婴用品生产项目、山田橡胶科技年产900万套子午线轮胎项目、东郭水泥市政污泥协同处置环保建设项目、鲁南中联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

——家居装饰。大力发展全屋定制、童车童床、纺织服装 等行业,推动由制造向创造、由产品向品牌的转变,打造“时尚、舒适、安全、环保、智能”的滕州品牌。依托鑫迪家居工 业 4.0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家居生产制造基地。支持启迪亚都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智能全屋净化系统等终端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小阿龙、万宝等企业研发新产品,积极向健康、环保、多元 化方向发展,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第二节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

顺应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服务业加快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融合发展。

——医养健康产业。深度挖掘整合健康旅游资源,打造鲁西南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整合医疗、山水、中药等特色资源,打造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高地;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建设为契机,打造淮海经济区医疗和应急服务中心;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以医养健康产业核心引领区为引领,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温泉健康养生养老、山地生态养生度假、湿地旅游休闲康养四个片区为支撑,以市医养健康中心、高铁新区医养健康特色基地、洪绪温泉康养小镇、南沙河医养健康小镇、羊庄医养健康生态镇、森林康养旅游基地、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等为突破点,健全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健康医疗与体育、旅游、休闲、养生融合发展,打造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优化完善医疗资源配置,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抓好市医养健康中心暨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支持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龙河湾、金桂园等康养企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医养健康产业,引导益康药业、威智医药、爱朵等企业加大生物药物、基因制药、智能医疗护理设备研发,做强健康保健食品品牌,培育一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以鲍沟、柴胡店、东郭、西岗、张汪等为重点,突出道地药材种植,重点发展金银花、丹参、元宝枫等中药材品种,打造鲁西南中药材基地。大力开发微山湖湿地、山地生态、中医药等健康旅游,推进医疗和旅游跨界融合。大力发展体育及运动康复等产业,坚持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培育发展健康管理产业。医养健康产业融合度和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新的突破,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的医疗服务中心、健康养老中心、生物医药基地、健康旅游目的地, 涌现出健康大数据、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医疗等融合新业态,全面建成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构建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服务体系。

全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项目、市医养健康中心、市老年服务中心医养护理院项目、中国光大美铭康养温泉小镇、市养老福利中心、善南医养健康产业基地、金桂园康养中心、永安科技人工心脏项目、良医智能医疗项目、西岗镇康复养老中心建设项目、核磁检测(MRI)试剂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文创旅游产业。创新传承墨子创新精神、鲁班工匠精神,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聚焦文旅产业振兴,加快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打造鲁南文化旅游核心区和目的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强市三大目标。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争创国家、省文化示范园区,培育壮大红鹦鹉公司、九伍传媒、鲁班天工木艺、智业集团、巧林榫卯积木等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墨子鲁班文创产品及木制品智能制造、盛凯文玺文创产业园、红鹦鹉直播电商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办好红荷节、墨子鲁班文化节、滕州书展、温泉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深入扩大文化消费,争创省级文化消费示范市。实施旅游项目带动工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主动对接合作资源库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墨子文化城、微山湖旅游度假区、光大美铭康养温泉小镇、微山湖红荷水镇、蓝城鲁班田园小镇、莲青山景区深度开发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施龙头景区壮大工程,加快微山湖红荷湿地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步伐,积极推动墨子文化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莲青山、龙山龙湖等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实施旅游业态丰富工程,加快“旅游+”融合发展,丰富研学游、考古游、近郊游、红色游、工业游、乡村游、节会游、运动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完善旅游产业链,着力构建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化发展格局。实施旅游质量提升工程,打造旅游交通精品工程,加强文创旅游商品开发,加快星级酒店发展,强化旅游信用体系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策划、包装、推出各具特色的“一日游”“二日游”等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齐聚滕州。优化产业要素,完善产品体系,提升服务品质,持续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国家文化生态度假目的地。

墨子文化城、微山湖旅游度假区、中国光大美铭康养温泉小镇、莲青山景区深度开发、龙山龙湖景区深度开发、滕国故城文化旅游区、荆河湿地公园、微山湖红荷水镇、红荷湿地温泉生态康养度假村项目、蓝城鲁班田园小镇、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岗上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墨子书院二期工程、界河生态文化长廊、葫芦套影视文化旅游区、接官巷历史文化街区、鲍沟工艺玻璃创意基地、墨子鲁班文创产品及木制品智能制造、盛凯文玺文创产业园、红鹦鹉直播电商基地、北沙河湿地公园、九龙湾湿地公园、“善国田园”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研学旅行集散服务中心)、金蜗牛房车营地、滕州海洋乐园、德意君瑞商业综合体、李沟山居休闲旅游度假区、巧林榫卯文化创意项目、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暨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美铭电商产业园项目、市保税仓库建设暨干杂海货市场扩建项目、滕州传化物流小镇项目、鲁南公铁水联运物流产业园、市中界发仓储物流、善南汽车城项目、供销社乡镇商贸综合体(商贸中心)项目、国际知名红酒展销中心项目、供销社净菜加工及中央厨房建设项目、供销社镇级商贸综合体建设项目、仲家汇城市生活服务(保障)中心项目、废旧机动车零部件交易中心、鲁南林果智慧交易中心、梨乡智慧仓储物流基地、东郭镇新建粮油和农贸市场、真爱步行街项目、山东佰佳兴酒店项目、杏花村市场四期扩建亿龙区块项目、真爱商城三期项目、鲁班里文商旅直播基地项目、真爱商城直播电商供应链基地项目

——商贸物流产业。围绕全国知名商贸集散地的产业定位,积极培育综合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新业态,扩大现代服务业占比,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 推进真爱商城、嘉誉商贸城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电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暨智慧物流产业园、美铭电商产业园、滕州市保税仓库建设暨干杂海货市场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培育一批地标性商圈、高品质街区。鼓励发展网络经济、直播经济,打造区域电商直播基地。 深化商贸物流业改革开放,提升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第三节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数字经济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装备应用普及,加速装备制造、家居装饰、玻璃建材、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激励工业企业“主动上云”“深度用云”,开展线上协同研发设计、线上生产过程管控、上下游供应链协同。深化互联网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衣食住行游购等为一体的滕州智慧城市统一门户,支持微山湖湿地、莲青山、墨子纪念馆等创建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一批智能城市管理示范点,全力推进大数据智能化政用、民用和商用。整合公安、卫生健康、人力社保、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业务数据,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突出数字技术对城市治理作用,围绕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智治社会。全面提升网上审批事项覆盖率,加快实现“全程网办”,优化政务服务网上办事指南,提升政务服务办理便利度。

——现代服务业。依托“两区四园五基地”和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以全产业链思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平台载体,促使研发技术产业化,聚集研发、制造、销售各产业环节,最终形成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的产业集群。在制造业集群内,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等服务平台,整合制造业内部投入要素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确定各产业园区核心主导产业,构建围绕制造业集群的区域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开放、互动、协同发展格局。在服务业 集群内,实现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企业的聚集,支持设立和发展专业化服务外包企业,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推动产业链节点细化和功能延伸,打造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实现制造业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生命科学产业。围绕生命健康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企业及项目,奠定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形成先行示范效应。依托我市的生物医药、智能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医养健康产业,引进先进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全省乃至全国精准医疗、精准健康等需求提供先进设备、技术保障和解决方案,打造区域生命科学和产业发展创新基地。

第四节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加快流程再造,扩大有效制度供给,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强化提升要素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探索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同时, 增强财政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保障能力。改进和重组银企关系, 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增加小微和民

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培育发展土地二级市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技术工人评价选拔等制度,强化劳动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压缩管理层级,优化股权结构,规范投资,加强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持续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着力放宽民营企业开办、经营条件,培育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可跨区域经营的民营企业。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突破15家、过 50亿元企业突破5家、过 100亿元企业实现零突破,新培育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8 家。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五心”“五个一样”服务理念,持续推进“入企五问”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推进“一次办好”,健全完善容缺受理、容缺办理、并联审批、帮办代办、24小时不打烊服务等各项机制,打造“无证明城市”。实施流程再造改革攻坚行动,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积极做好上级下放权力事项承接工作,建立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优化大数据管理和运行体制,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深化简政放权,做实镇街综合执法办公室。优化政务服务区域布局,完善提升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推进全市社区和有条件的村完善基层便民服务场所建设,提升基层便民服务标准化水平,有序推动民生领域高频事项下放,打造全域“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探索政务服务多渠道办理方式,主动与银行、邮政等第三方开展合作,实现量大面广的个人事项服务端口前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第五章扩内需促开放,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释放消费活力,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深挖内需释放活力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质产品服务供给,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滕州”行动。

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体验。完善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以万达广场、人和广场、玫瑰广场、真爱商城、德意君瑞综合体为基础,推动旅游商品、文创商品进入,与美食、娱乐、购物、休闲相结合,形成若干主题鲜明的商业地标和体验中心。改造提升新兴路、鲁班里、真爱步行街和接官巷古玩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区,聚集人气商机,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建设社区零售网点,完善生活服务设施,打造五分钟便民生活圈。规划建设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提高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扩大农产品网络消费。发挥滕州民营企业、滕州机械工业行业等协会商会作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零售、首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促进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体育、家政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双向提速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做强红鹦鹉传媒、创视科技、山东云视等电商直播基地,建设一批产业直播经济集群,促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与新媒体、新零售融合发展。创新商旅文体协同新模式,着力打造夜品滕味、夜购滕州、夜赏滕州、夜学滕州、夜宿滕州,助推夜间消费向体验型、内涵型、文化型转型升级。

完善消费新体制新机制。健全鼓励消费政策体系,积极实施“放心消费”工程,增强消费意愿。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协同的新型质量标准体系,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健全消费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治理和顾客满意度测评等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建好用好滕州信用平台,为公众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督促经营者诚信经营。完善12315投诉举报快速处置机制,畅通消费者诉求表达渠道,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做好消费宣传引导工作,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合理引导社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

第二节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完善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强化重点领域投资。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紧项目干,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帮包、部门镇街帮办机制,强化跟踪调度,提高推进效率,加快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每年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00个,争取一批项目列入省、枣庄重大项目盘子。围绕“两新一重”建设,聚焦提升滕州优势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水系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修复等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城乡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精品提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增进民生福祉,补齐公共卫生、普惠教育、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短板,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感。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调整优化政府资金投资方式,健全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激发社会投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形成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完善环保、能耗、安全、效益和行业准入标准体系,稳定企业投资预期和生产信心。

强化要素保障能力。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盘活低效闲置土地,推进增减挂钩、占补平衡项目实施,加大争取力度,全力保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深入研究对接环境容量、能耗压减相关政策,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加强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政银企协调互动,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政府引导基金,争取优质项目获得产业基金支持。紧紧围绕“四个一批”推进机制,深化“拿地即开工”改革,实行项目“全链条”服务。

第三节拓宽领域扩大开放

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更大力度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升合作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大力推进微山湖地区市域协同发展,深度参与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打造分工合理、协作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以更大力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加速承接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全力抢占发展先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申建保税物流园区,推动“滕州产品”走向世界。

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招商,突出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依托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充分发挥本土企业家作用,绘制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按图索骥、定向招引,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坚持招大引强,重点瞄准国内外500强、民营 500强等大型企业集团,畅通渠道、主动出击,着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集群式的大项目。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广泛开展节会招商、小分队招商、专班招商。抓住国家外资准入政策调整机遇,坚持通过扩大开放、吸引外资,促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并举,支持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鼓励本地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方式与外商强强联合,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出一批新基建、国企混改等优质资源,鼓励外资积极参与投资,持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到2025年,引进百亿级项目 5个、过 50 亿元项目10 个。

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外贸主体,积极主动融入对外开放大局,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强化腾达紧固、东方钢帘线、艾菲尔管业等重点外贸企业跟踪帮扶,扩大优势产业出口。深化“招平台、建平台、树品牌”工程,引进培育具备较强实力和供应链服务能力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积极招引跨境电商平台,引导传统外贸和制造业企业上线,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开通欧亚班列,加快建设公用型保税仓库,全力争取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枣庄海关驻滕州办事处,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的指导,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鼓励企业优先选择与我国政治关系好、经济合作意愿强、市场环境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办事处或投资建厂,推动企业“抱团出海”。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境外活动和国际合作论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挖掘合作商机。重点推动雄狮建筑装饰、三维钢结构等企业“走出去”承揽工程,带动设备、产品、服务出口和劳务输出。

第六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紧紧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机遇,加快形成现代农业良性发展格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我市“产粮大县”领先地位,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以上,总产量不低于“十三五”末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2025年,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大力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构建滕州市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智慧农业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农机平台,形成“滕州数字农业农村一张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步伐,推广智慧气象、农业遥感技术等应用示范,提升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慧农机建设速度,建设马铃薯、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创建机艺融合示范区,大力推广应用大型高效、绿色、复合智能机械,推广深松、深耕、秸秆还田等农机技术,提升农机的支撑作用。到2025年,全市百亩级智慧农业产业园发展到10家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农机智能装备率不低于60。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益农信息社村级全覆盖。实施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实施全国绿色防控示范项目,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25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率达到80以上。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每年实现新认证(续展)“三品一标”农产品8个以上,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整合未利用地、荒地,新发展设施农业1万亩;支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现代高效农业,鼓励建设智能化畜禽养殖、种苗繁育、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配置应用立体栽植、多层养殖、控温控湿等装备,提高水、土、肥的利用率,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增地”。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推进马铃薯绿色化标准化种植,争创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树牢全国菜用马铃薯行业的“风向标”;加快培育龙阳绿萝卜、刘村酥梨、羊庄大樱桃、春藤黑盖猪、张汪板鸭等“滕字号”特色产品,推广标准化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旅游休闲观光渔业;完善提升鲁南花卉交易中心,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壮大花卉产业。到2025年,全市马铃薯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经济林面积达15万亩,林下经营年产值达6亿元,新发展万亩级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0个。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粮食、畜禽、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扶持壮大恒仁、盈泰、春藤、新东谷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粮食加工、食品制造、畜禽加工、果菜加工、湖产品加工等规模集群发展。充分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拓展观光采摘和休闲体验功能,打造一批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和乡村旅游园区。推进丰谷云农、班墨里小镇、滕阳里龙田茶园等各类主题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文旅小镇、农业生态(活态)博物馆等建设,发展滕州特色的文旅农业。鼓励镇街、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特色农产品深度开发,拉长乡村振兴产业链条。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引进培育智慧零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村级电商服务网点。2025年,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年产值 10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 家。

第二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美丽、数字、健康、平安”乡村。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分化特征,综合考虑建设形成、居住规模、服务功能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盘活用好各级各类资源,探索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模式。实行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提升、样板连片打造,以秀美荆河、B6沿线、红荷路两侧、界河生态绿廊等沿河、沿路、环湖、绕园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片区,实现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提升完善村民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等乡村公用设施,完成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全面结合村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带动村庄美丽经济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消灭农村黑臭水体,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巩固提升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实现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新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枣庄市级示范村200个,争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全力打造滕州的“富春山居图”。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坚持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农民工、退休公职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促进人才向农村集聚。到2025年,培训农村各类人才10万人,建成田间课堂、实训基地200处,推荐“高、中、初”级农民职称300人,推荐乡村之星、齐鲁之星20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用蕴含优秀民俗、体现时代风尚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陋习旧习俗, 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和殡葬改革。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推出10余处综合性强、活态化高的乡村博物馆,保持乡村文化遗产完整性和延续性,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乡村载体。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运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行农村经纪人制度,鼓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025年,全市6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培育一批集体收入过百万元的经济强村。放宽小型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机制。稳步推进小麦、玉米、生猪等政策性保险,积极探索推广设施蔬菜等新险种,建立农业深层次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三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现有建档立卡户中“老病残”重点群体的动态管理,继续开展帮扶责任人走访工作,定期了解收入支出、产业就业、就医就学、住房饮水等情况;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快速发现和响应,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切实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农村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扶贫产业发展带动机制,加强103个存量项目的监测监管,确保扶贫项目正常运营;接续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对吸纳就业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支持力度,对有创业能力的群体加大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促进就近就地务工创业,增强农户增收致富内生动力。立足各镇街特色资源,发展壮大粮食、果蔬、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应;创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村社合一”产业发展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依托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第七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新时代滕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

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机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广泛覆盖,普及推广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应用,以“新基建”成效支撑新兴产业聚集。

    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升级光纤网络,优化骨干网络结构,推动城市千兆宽带网络接入和“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网络的IPv6发展,提升网络传输承载能力。提升中国移动滕州大数据中心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存储、计算、灾备、安全等方面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分散建设机房和业务系统,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管理达到90以上。加快5G商用,优化 5G基站布局,推进5G网络部署与规模组网,推动公共资源向5G基站免费开放,到2025年建成5G基站4753个,实现城区和重点区域全覆盖,全市覆盖率90以上。普及推广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完善升级物联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和 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2025年底前NB-IoT网络实现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深化浪潮云洲、鲁班云、清栾福兴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推动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推动数字产业化,到2025年,建成滕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培育 100个以上工业应用APP,10家工业互联网创新企业,建成滕州机械机床创新协同服务平台。

构建城市数字底座。完善智慧市政设施,推动各类挂高资源开放和灯杆、管廊、井盖等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统筹规划建设智慧滕州智能感知平台,整合自然资源、公安、交通、住建等部门多维度城市数据,创建数字滕州孪生城市模型,实现城市各类资源要素“一网统管”。持续深入推进数据治理,打破数据壁垒,建设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智慧滕州城市大脑”,推动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汇聚共享,实现各级、各部门智慧应用与指挥调度的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及条块协同,政务民生服务“一网通办”。

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引导移动、联通、电信、广电、铁塔等通信运营企业加大农村移动通信基站和农村网络建设投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全市区域良好覆盖。完善农村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手机软件系统,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加强种植、养殖全产业链智慧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强市建设,构建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港航、通用机场立体化交通运输大格局,打造“内通外联”的鲁南综合交通枢纽,畅通滕州经济发展“大动脉”。 加快推进济南至枣庄高速铁路建设,发挥好旅游专线对滕州旅游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继续推进京台高速公路泰安至枣庄(鲁苏界)段改扩建工程,重点规划建设滕州至临沂高速公路,打造高速互联互通枢纽城市,提高我市交通现代化建设水平;逐步对国省干线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努力提高一级公路占比,重点推进实施省道321枣梁线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段改建,规划推进国道104、省道313日滕线、省道104济微线等干线公路改建,增强骨干交通现代化水平,畅通我市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联系;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现有农村路网布局,完善路网结构,稳步推进县乡公路提档升级,提高三级路及以上比例。加大县乡公路养护力度,不断提高中等路率。完善交安设施,提高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充分发挥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和纽带作用,加快港口码头扩能升级,提升航道综合通过能力,重点建设滕州港区 滨湖作业区、西岗作业区两大作业区;加快推进滕州市滨湖通用机场项目建设,完善我市综合交通体系“空白”,带动区域经济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客货运输站场规划建设,城区南部加快建设市交通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依托北部的客运换乘中心以及长途汽车总站、东部的高铁换乘中心,完善交通枢纽联运功能,全域内基本建成多方式可选、多层次融合、全过程连贯的一体化综合客运系统;支持国运物流配货市场改造成鲁南货物集散中心。加强智能化交通系统与道路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人、车、路的和谐、密切配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阻塞、 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网络联系畅达、枢纽布局完善、城乡公交一体、交通设备智能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节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鼓励电力、天然气、热力等领域企业基于全省智慧能源运行平台,建设能源管理运行系统,实现各类能源网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配合全省构建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大力推广“多表合一”,实现电、气、热等多种能源消费信息的集中自动采集和跨行业数据共享。推进“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依托加油站、公交站、停车场等场所,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种寨站、黄安站、莲青站、滕东站、天源站等96条配电线路建设,新建架空线路567公里、敷设电缆156公里,新上、改造变压器800台、开关388台,确保线路绝缘化率达到100,居民户均容量达到 4.5 千伏安。

第四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深入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改革发展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防洪减灾水利提升工程建设。实施北沙河上游段12.3公里、郭河上游段3.6公里、郭河南支10.5公里河道治理以及沿岸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在骨干河道建设拦河闸坝12座,将河道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

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南水北调二期供水工程、鲁南化工园区保安全供水工程、马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完成马河水库、户主水库增容和东沙河水厂建设,改造高层住宅“一户一表”3.6万户、农村饮水安全老旧管网220公里。

改善水生态环境。重点实施城河—郭河等河库湖联通工程、小龙河等 50公里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推进界河24公里河道生态廊道、十字河18公里河道生态系统治理工程,完成山丘区水土流失治理 21平方公里。建设统一的智慧水务信息化平台,实现上下级、部门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强水库、拦河闸坝、河道堤防标准化建设,完善大中型水库 安全监测系统及小型水库基础性设施,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水平。

第八章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统筹国土空间规划,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市集聚和品质提升, 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

第一节构建“一核三区多点”发展格局

坚持集聚发展、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原则,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构建“一核三区多点”市域空间格局。一核:中心城区(北辛、东沙河、荆河、龙泉、善南、洪绪)为发展核心,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方向。三区:形成“北部旅游及生态农业、中部文化传承及都市产业、南部历史文化及生态旅游”三大主体功能区。多点:支持镇域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构建以工业发展重点镇(鲍沟、东郭、官桥、级索、姜屯、木石、南沙河、西岗、张汪)、生态文旅特色镇(滨湖、 柴胡店、东郭、大坞、界河、姜屯、龙阳、羊庄)、高效农业示范镇(柴胡店、界河、龙阳、羊庄)、商贸物流中心镇(鲍沟、东郭、大坞、官桥、界河)、城镇建设样板镇(级索、西岗)、历史文化名镇(滨湖、大坞、官桥、姜屯、张汪)为重要支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做优城市功能,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新格局。整体上形成“东联、西阔、南融、北拓、中优”的发展格局。“东联”是龙泉街道、东沙河街道加快水电气暖路等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统筹布局, 推动新老城区融合发展。“西阔”是以振兴路全线贯通为契机,压茬推进南延工程,把洪绪镇纳入西部城区,打通秀美荆河中下游道路,抓好西部城区新业态布局和传统产业升级。“南融”是善南街道抓好棚改项目实施,完善服务业配套,提升南部城区吸纳集聚功能,与开发区核心区融合发展。“北拓”是将城市建设框架扩展到龙岭路,重点发展红荷路两侧,加快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打造政务服务中心区。“中优”是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背街小巷治理、停车管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等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停车一体化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两副、双轴引领、廊道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主两副”指城市综合服务中心、高铁新区副中心和北城新区副中心;“双轴引领”指东西方向沿荆河路城市服务集聚发展轴和南北方向沿善国路城市产业创新发展轴;“廊道间隔”指三条京沪黄金走廊、四条生态水系廊道和七条绿色隔离带;“组团发展”是形成五个片区,即中心片区、城北片区、高铁片区、城南片区、城西片区。

第三节统筹三类空间布局,坚守三线要求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落实“多规合一”要求,统筹协调周边县区域功能,按照生态、农业、城镇三类功能,统筹市域各功能区定位和布局,构建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空间开发格局。生态空间: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等功能,集中于市域北部、东部和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着重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农业空间: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等功能,集中于市域中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镇空间:承担城镇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等功能,集中于中心城区、各镇和重要产业功能区。着重优化用地结构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三线”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要划得实、守得住、有权威、落实好。生态保护红线:以水源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山体水系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为主体,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22.3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区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与保护要求不符的既有建设应加快迁出,逐步疏解区内常住人口。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总面积745.32平方公里。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禁未经审批违法违规占用,有效稳定永久基本农田规模布局,提升耕地质量。城镇开发边界:充分协调城镇发展需求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城镇和产业园区开发边界,总面积264.40平方公里。严格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各类新城、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不得在城镇开发边界外选址。

第四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品质

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聚焦“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4大领域 17项建设任务,谋划实施一批弥补本地突出短板、契合群众迫切需要的项目,以及一批公共性平台性程度较高、惠及较多群众及市场主体的项目,推进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城建设。坚持精品城市理念,着力抓好城市更新,加大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开发现代化高品质商品住宅区,创建绿色社区; 提升城市品质,以更高标准推进市区综合整治,保护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因地制宜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供水供暖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加快集中供热管网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建设一批城市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生态街巷,塑造精致现代的城市风貌。下足城市管理“绣花功夫”,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实现智慧照明、智慧停车等,创成首批山东省五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围绕社区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社会福利等基本服务,构建 15分钟生活服务圈。按照“一体两翼、四副六点、一轴三区”的滕州全域城镇化总体格局,加快国家和省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小镇承载能力。

成片开发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将滕州经济开发区(善南街道、荆河街道、南沙河和姜屯工业集中建设区),高铁新区,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及其他各类专业园区;中心城区(含高铁新区)房地产用地区域,小清河(前后洪)改造区域,龙泉街道程堂居(荆河东路)、东城东新社区二期和三期、孙堂居、冯村居、前大庙居、盛泉路、冯东和冯西居、董村居和欧庄居(花漾城小镇)改造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北辛街道小岗村、北刘居、孙庄居、王任居、周庄居、西七里沟居、后屯居改造区域及其周边区域,荆河街道孙搂和鲁寨及二期、朱李居、汤庄居、柳楼居改造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善南街道五里坂、贾庄居改造区域及其周边区域,东沙河街道东史居改造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其他新增棚户区改造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姜屯镇金三角改造区域,洪绪镇镇区规划范围内区域等纳入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以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第九章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承载能力。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打造美丽幸福河湖。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分步骤实施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界河、城河等5条骨干河道和小魏河等小型河道建设堤防绿化林带,推动河湖流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围绕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实施三区两线沿线破损山体修复、采煤塌陷地整理重点保护工程。全面实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细化管控措施,科学界定自然保护地范围,加强和改进自然保护地管理,建成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让滕州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第二节推进重点污染系统治理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坚决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深入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三源联合治理,“一厂一策”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率不低于10。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治理,完成城区第四污水处理厂、氟化物污水处理站等治污工程建设,加快农村畜禽养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城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持续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抓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监管工作,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守住土壤安全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强化源头管控,以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置为监管重点,严厉打击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巩固和严防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完善生态环境监管、科技治污体系,建设具备一屏展示、及时预警、自动分析、锁定打击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信息平台,推进线上监控与线下监管有机融合,实现污染点位全天候、无缝隙管控,有效提升科学防治水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抓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系生态治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农田防护林建设、湿地生态修复、破损山体修复等项目,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新增造林面积3.15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2.5,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推进各类自然资源有效保护、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节约集约的原则,加强产业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产业功能,统筹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综合设施合理设置、开放共享。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加强规划引领,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层次、多样化产业空间载体,提高产业发展集聚度和土地投入产出率,促进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不断深化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完善“标准地”制度体系,继续优化工业项目“标准地”供应流程各个环节,提高“标准地”供地占比。加大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力度,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招商引资、项目选址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财税金融支持,除由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开发改造外,鼓励原土地权利人通过自主、联营等方式进行盘活,促进土地循环和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矿产资源保护力度,科学划定允许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合理设置矿权,严格审批和监管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构筑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和工业战略布局相协调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布局。巩固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健全年度取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加强公共领域节水。

第四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科学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健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制度,落实绿色发展责任。做好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全力打造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的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化政策,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清洁能源倍增行动,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引导企业进行生态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深入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示范。推广“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调整,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促进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实施碳排放控制,重点针对火电、水泥、焦化、玻璃等行业开展降碳治理,全面推动市场化“碳交易”,推进碳达峰和环境质量达标协同管理,以低碳环保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天然气、空气能、风能、地热能及其他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第十章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节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学在滕州”知名品牌。

全面提升教育承载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提升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8所,引导更多的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结合城乡适龄人口增长需要,加快推进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等扩建和北辛街道北刘学校、荆河街道三里河中学等新建30处项目,巩固解决“大班额”成果,打造城乡一体化办学体系。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扩建,高中学校基本实现寄宿制,支持示范性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完善职业(技工)教育体系,新建山东省智能建造职教集团、枣庄医养健康职教集团,培育5个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1个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确保特殊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深化“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树立高尚师德典型,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完善市、镇街、学校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在核定的总量内,统筹调配各校编制和岗位数量。推动教育家办学,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常规化交流轮岗。依法保障教师权益,不断改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完善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推行校长职级制。健全职业院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更加重视教师对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贡献的评价。

实施特色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基础教育小班教学、选课走班、跳级、特殊培养等方式,完善常态化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等意识养成。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广泛开展校园足球等体育运动。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设立学校艺术特色课程。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育训兼融、校企“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发展,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学校在招生、教师评聘、薪酬分配、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办学者的管理能力、校长的治校能力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围绕“扩容、提质、强服务”,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落实各级政府、学校和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推进评聘结合,提高中小学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

第二节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深入挖掘传承滕州历史文化,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形成昂扬奋进的主旋律和时代精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推动网络意识形态正向引导,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诚信精神和诚信原则转化为社会规范。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墨子、鲁班等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阐发、系统研究和总体规划,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成立鲁中南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加大对薛国故城、官桥村南墓群及莲青山皇陵旧址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精选木雕、剪纸、木版年画、松枝鸟、土陶、紫金石砚台等一批非遗项目产品,进行市场化开发运作。搭建非遗交流学习平台,广泛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进企业等公益性非遗活动,办好滕州非遗名家大讲堂,全力支持官桥镇创建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镇。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建设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馆配套设施,全面打造柳琴戏传承体验示范广场。深入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加快实现各镇街文化馆、图书馆分馆、社区书吧全覆盖。加快墨子文化城建设,实施龙泉广场整体区域改造提升,打造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发展的城市文化会客厅。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和滕州书展,做大做强“国学大讲堂”“善国讲坛”等阅读品牌,打造书香滕州。建设镇街、村居文化骨干队伍,实施“戏曲进乡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柳琴剧团创作反映新时代优秀精品剧目,开展“六进”巡演活动。

第三节打造更高水平健康滕州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实施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加快市医养健康中心暨市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区、市工人医院迁建项目、市精神卫生中心迁建项目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远程医疗系统,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形成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卫生人才梯队。深化基层卫生职称制度改革,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服务质量。配合省、市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完善健康相关敏感信息预警机制,实现健康医疗“一卡通用”。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5.5张。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 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在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相应规模的传染病救治病 房、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补齐市直医院发热门诊、感染 性疾病科、病原微生物检测、急诊急救短板。完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和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医疗救治、物 资保障体系,定期组织卫生应急演练,实现防治结合、联防联 控、群防群治。强化职业危害防治监督检查,推进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强化重点行业、重点职业病危害的监管。

推动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优化城区体育场所规划布局,加快滕州市体育中心广场、东城和西城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提档升级村居体育健身设施。完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体育社团,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深入开展健身跑、健步走、球类、广场舞等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引进有社会影响力的体育竞赛比赛,打造滕州体育竞赛品牌,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持续推进体校办学模式改革,实施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新周期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在国家、省、市运动会上争创佳绩。

第十一章增进民生福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围绕建设全生命周期民生保障体系,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弱项,整体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第一节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统筹推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大企业稳岗支持力度,巩固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加大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推动创业载体升级,加快建设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新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动线下实体和线上服务深度融合,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职业农民就业规模。坚持“两个同步”方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加强普法教育,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特别是在餐饮、建筑等行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协商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企业中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完善职代会制度,增强劳动者与企业的沟通协商能力,落实劳动者民主管理权利。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筑造稳定维权防线。强化源头监管、实施联合惩戒,使失信企业在全市范围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违法成本。采取多项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全力构筑社会和谐稳定“减压阀”。

第二节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扩面续保、确保法定参保对象应保尽保,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市、镇(街)、村(居)三级经办机构,探索增加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功能。稳步推进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扩大低保救助覆盖面,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重点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做好与枣庄社会大救助平台建设对接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统筹提升城乡社会救助水平。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严格落实退役金、抚恤金、优待金、退休费动态调整政策,依法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清单管理制度,明确“保基本”的内涵、待遇边界、政策调整的权限、决策制定的程序,规范生育保险经办流程,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规范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认真执行职工大额救助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衔接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经办流程,加大对患重特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人员的救助力度。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新制度,积极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的路子。加大租赁补贴发放力度,建立补贴标准随市场平均租金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加强住房保障管理能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成果的应用,切实提升公租房社区居住品质。在确保住房保障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吸引企业和其他机构参与公租房运营管理。

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婚姻管理规范化要求,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婚姻登记员队伍及登记处软硬件建设,积极营造温馨祥和的登记环境。探索引入社会购买服务,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水平。突出殡葬服务公益性,大力推进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树葬、花葬等生态安葬比例,大力推进生态殡葬。

第三节全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积极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运用政府购买、社会投资、公益慈善捐助和个人家庭支持等方式,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照护体系。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完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开展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工作,镇街至少建有1所示范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机构覆盖率不低于90,社区养老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

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营造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促进妇女平等就业、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大力提高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福利制度。全面实行残疾儿童15年免费教育,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开办特教班。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救助保护机构规范化建设,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均衡人口布局。提升城市、城镇基础和社会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吸引中青年劳动力回流。促进职住平衡,加大产业园区周边住宅、商业、教育、医疗等资源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我市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权益保障、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人口统计监测,提升信息化水平,全面掌握我市人口信息,做好人口、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联动。

第十二章坚持德治法治相结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社会建设全过程,使法治和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建设美德滕州

着眼传承弘扬滕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增强道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治促进善治,实现多元共治、和谐善治,让上善滕州实至名归;以美德引领风尚,深化实施“四德工程”,广泛开展“感动滕州”先模人物、“最美滕州人”等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让“善”为“美”注入核心内涵,激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凝聚起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第二节建设文明滕州

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更高要求,打造高品质发展环境,让滕州更具吸引力。打造文明和谐的城乡环境,突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高标准打造文明的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美丽村居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机关、文明校园、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基础设施,让城乡处处呈现街巷净、建筑美、河道清、气象新的良好风貌。倡导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文明出行、文明上网以及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创建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良好氛围。抓好文明传承,发挥好镇(街)村(社区)文明实践中心、孔子学堂等载体的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引导广大市民传家风、带民风、树新风,展现滕州城乡文明的独特魅力。

第三节建设法治滕州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依法治市工作的绝对领导,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制建设第一责任职责,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打造法治滕州金字招牌。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管理事务。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个案监督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与综合执法协作配合工作机制,提升综合行政执法效能。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实效。健全“投诉即办”“免罚清单”“法律服务代理”“限时清欠”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以宪法和民法典为核心的“法治六进”系列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健全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机制,严格兑现政府向社会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活动中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各行业领域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第四节建设平安滕州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发展,努力使城市总体布局的消防规划更趋合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监管执法和安全服务,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持续巩固安全稳定向好态势。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重拳整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守牢金融安全底线。强化食药安全监管,推进食品药品社会共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可靠。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充实市直部门、镇街应急队伍,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公共卫生、食品药品、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和应急救援机制。完善应急物资、运输、通信、医疗、装备保障体系,优化提升我市应急救援中心功能,强化应急物资产能保障。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应急管理系统信息平台、战略物资储备平台, 打造应急管理新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12345”工作体系,充分发挥“e呼善应” 指挥平台作用,优化“网格+服务”管理体制,发挥群团、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把各类社会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末端,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第十三章凝聚强大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一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枣庄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监督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形成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第二节凝聚开拓奋进合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发挥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凝聚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强大合力。

第三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完善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指导性和约束性,对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市政府要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镇街,加强跟踪督导,推动规划落地生效。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规划实施效果。

第四节强化规划评估监督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创新监测方式,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各镇街、市直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敢为人先谋新篇,勇立潮头显担当。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凝心聚力、砥砺前行,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全面开创美德滕州、文明滕州、富强滕州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